-
每天出门戴口罩仍旧鼻炎不断 一查真凶居然是蟑螂
夏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花粉、螨虫、灰尘这些常见的过敏原让许多人苦不堪言。这个夏天,10岁女孩圆圆(化名)每次出门都全副武装,帽子、口罩都戴上了,但仍旧每天都不停打喷嚏,鼻涕不断,到医院一查,引发鼻炎的“凶手”居然不是花粉、螨虫,而是家里的蟑螂。
女孩出门必戴口罩仍旧鼻炎不断
“真凶”却就在家里
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昨日,重庆的天气仍旧很热,家住渝中区大坪支路的李恬在自己家里的各个角落再次放上了消杀蟑螂的药物,从半个月前确定女儿圆圆生病的过敏原是蟑螂开始,捕杀家里的蟑螂就成了李恬每天的功课,“以前根本不知道家里有蟑螂,更想不到孩子这么受罪是因为蟑螂。”
李恬的女儿圆圆今年10岁,从今年3月开始,圆圆就经常没来由地不停打喷嚏、鼻塞、流泪,自己就有过敏性鼻炎的李恬看女儿的症状,觉得女儿应该是出现了过敏症状。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李恬没有带女儿去医院看病,而是根据经验,觉得女儿可能是花粉或螨虫过敏,“我们家床单被罩从一周一换改成3天一换,因为孩子的病,还专门请了杀螨虫的团队到家里来。”然而,女儿的鼻炎仍旧时好时坏。
天气越来越热,圆圆的过敏反应似乎越来越频繁,上个月,圆圆的手上还长了荨麻疹,李恬对女儿出门的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即使已经进入暑假,每次出门仍旧必须戴口罩,到了室内才能摘,她还要求女儿每隔一个小时都要用洗手液洗手,因为圆圆的鼻炎,原本每年暑假都要去露营的计划也取消了。
8月初,眼看着重庆本地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地控制,李恬带着女儿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圆圆的症状确实与过敏有关,但过敏原检查结果却让李女士大吃一惊,女儿并没有对花粉、螨虫这些常见过敏原过敏,在针对疑似过敏原一一排除后,医生告诉李恬,让孩子过敏的元凶,是蟑螂。
李恬细细回想后仍旧感到难以置信,“孩子又没有接触过蟑螂,怎么可能过敏?”
蟑螂是南方地区主要过敏原之一
不直接接触也可能过敏
在很多人的眼中,蟑螂难以和过敏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蟑螂是比较常见的过敏原之一。根据西南医院皮肤科过敏中心2019年11-12月查找过敏原的1188例门诊患者分析数据显示,采用皮肤点刺实验的574例患者中,检测结果蟑螂阳性的有225例,达到39.2%;特异性血清实验查找过敏原的患者有614例,检测结果蟑螂阳性率为20.7%。
西南医院皮肤科专家介绍,目前,从蟑螂中已发现10余种过敏原,它可引发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等多种疾病。
很多患者在确定过敏原是蟑螂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都没有碰触过蟑螂,然而实际上蟑螂是一种吸入过敏原,过敏的发生并不一定需要直接与蟑螂本体接触,它的唾液、蜕皮、分泌物、身体碎片及尸体碎屑、卵及粪便等都是强有力的致敏原,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对蟑螂过敏的患者,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尽可能清除家里的蟑螂,创造一个无蟑螂的生活环境。
西南医院皮肤科专家建议:首先,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封堵墙壁、门窗处的孔洞和缝隙,时常清洁检查下水道。另外,要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尤其是厨房,定期清洗烹饪区域,确保所有食物保存于密封容器中,勤倒垃圾。
遇到蟑螂千万不要直接拍死,在拍死的雌蟑螂体内还留有许多的卵,这些卵不易受到外力侵害,有可能孵化,最好使用专业药物或粘蟑纸消杀蟑螂,最好选择固体的药剂,把灭蟑笔、胶、粉等放在蟑螂喜欢出没的地方,但要避免家中小孩接触,确保安全。蟑螂的尸体最好焚烧或冲入下水道。2022-06-23
-
家长注意:小儿流感的并发症有哪些?
小儿流感的并发症有哪些?宝宝患上流感,护理、治疗如若不当,很可能会患上并发症,近期流感频发,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是什么。不知道的话,就快看看下面由小编准备的文章吧!
一、细菌性肺炎
1、并发症表现:
发生率为5~15%。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性痰、呼吸困难,肺部湿性啰音及肺实变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着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2、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富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食物,注意水分的补充。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解热药物。
二、其他病原菌感染所致肺炎
1、并发症表现:
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真菌(曲霉菌)等,对流感患者的肺炎经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2、注意事项:
患者的餐具、用具及口罩等可煮沸;衣物可曝晒2h;病房用1%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流行期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乳酸熏蒸或含氯石灰液喷洒。
三、其他病毒性肺炎
1、并发症表现:
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发生率高,并可使病情加重,临床上难以和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相区别,相关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2、注意事项:
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可以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证明早期治疗疗效更为肯定。
四、4Reye综合征(瑞氏综合征)
1、并发症表现:
偶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者。主要表现为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肝大,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发病机制不清楚。
2、注意事项:
重点是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控制惊厥等对症处理。主要是针对本病的二个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即脑水肿和肝衰竭来进行治疗和监护、评价。
五、心脏损害
1、并发症表现: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2、注意事项: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对于流感病毒的治疗,抗生素是没有作用的,因此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迹象的情况下不得使用抗生素,否则易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产生。存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由于发热是流感突出的症状,解热剂阿司匹林的应用又可招致瑞氏综合征的发生,所以在处理流感患者发热时易选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大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
六、神经系统损伤
1、并发症表现: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2、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主要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治疗并发症。
七、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1、并发症表现:
在流感中罕见。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衰竭,CK升高。
2、注意事项: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出入量的监测;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避免加重横纹肌肌溶解的危险因素。
2022-06-23
-
25岁小伙常肚子疼 一查就是癌症晚期
25岁的阳光小伙小吴,肚子痛了一个多月,到医院一查,竟然发现是肝癌晚期。这个结果,让他和家人都难以接受。年纪轻轻怎么会患如此重病?小吴的病根可能早在25年前就埋下了。
腹痛一个多月,发现巨大肿瘤。虽然只有25岁,但感染乙肝可能已有25年。
小吴身高175厘米,身材瘦瘦高高,是个阳光大男孩。两年前单位体检时,他偶然发现乙肝阳性,但肝功能基本正常,当时因为自觉身体没什么异常,就没有引起重视。
“今年2月,我左上腹开始感觉刺痛不适,有时左下腹也跟着痛,厉害时痛得浑身冒汗。”小吴说,3月23日,忍受不了腹痛的他,到医院做了腹部CT,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肝多发占位,考虑肝癌!
“很遗憾,小伙子已经失去了手术介入、肝移植等治疗机会。”接诊医生说,这么年轻就患上重病,一定有些原因。她找到小吴家人,详细了解家族病史。原来,小吴的母亲是乙肝患者,小吴很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了乙肝病毒。
虽然他今年只有25岁,但感染乙肝可能已有25年。
肝癌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在临床诊疗时,许多像小吴一样的患者,他们多是因为上腹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肝癌,其中大多已是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晚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9%。”肝癌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
这类人群建议至少每隔三到六个月就进行一次检查,查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B超,必要时进行肝脏CT或核磁共振检查。
“我国肝癌的发病特点,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慢性乙肝患者如没有肝内结节和病灶,可以每半年做一次腹部彩超筛查。发现肝内结节的患者,可以做超声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高度怀疑为肝癌者,可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乙肝妈妈须重视乙肝母婴阻断
“肝癌的诊疗需要多学科诊疗团队参与,尤其是对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肝癌的治疗方式选择,关键在于疾病分期,早期肝癌治疗方法多、预后好,因此早期筛查是关键。
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是乙肝患者,子女又患上肝癌,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是由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引起的,而且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男性患者居多。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前,乙肝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至50%,通过乙肝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新生儿的乙肝感染率大大降低,单一的乙肝疫苗注射,大约可以阻断95%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还会有5%左右的漏网患者。
“乙肝妈妈并非不能生育。目前,实施的乙肝母婴阻断工程,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育龄期的乙肝阳性女性,孕前都要查一查乙肝三系、HBV、DNA等指标,妊娠后期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治疗。
专家建议
高危人群(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龄40岁以上,建议考虑每半年筛查一次,国内多数专家建议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2022-06-22
-
如何配一副称心如意的近视眼镜?
近视了之后,很多人都会去配一副眼镜,这也是最经济最便捷的矫正近视的法子。可怎么挑选合适自己的近视眼镜,既能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又能兼顾大家注重外观的需要,就有讲究了。
这里跟大家讲讲要注意的5个细节。
一、首看资质
1.镜框镜片是否合格厂家生产,有无无合格标记(证)
2.验光设备,检测仪器有无合格标记
3.配镜单位是否超经营范围提供验配眼镜服务
4.验光配镜人员是否持持证上岗
二、镜架镜片尽量轻便舒适
想象一下顶着啤酒瓶底厚度的眼镜是啥感受?戴近视眼镜,首先要考虑牢固安全的问题。这点有保证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尽可能减轻戴镜者鼻梁的负重。
对于近视度数高的朋友,特别是千度以上,在镜架选择上,应首选比较轻的板材或轻便质感强烈的钨碳、纯钛材质镜架。
在镜片选择上,优先级这样:MR镜片>树脂片&PC类镜片>普通玻璃镜片。
鼻梁比较敏感者,也可以参考这个标准选择。
这里要特别提下大框眼镜,不少人都喜欢,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大框眼镜。我们戴近视眼镜,首要目的是矫正近视,但不少人反应戴了大框眼镜之后,甚至有头晕,视物还有点变形的情况。这往往是因为大框眼镜的镜架中心距和瞳距不一致导致的。所以,600度以上的近视人群,不建议配太大的镜框。
三、科学验光
初次配镜者,如果年龄在35岁以下,都应散瞳验光,属于医学验光。而网店,普通眼镜店并不具备医学验光的资质和检查设备,所以建议选择综合医院眼科或者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进行验光。
四十岁以上近视者,往往开始伴有老花眼白内障问题,同样需要先做医学验光再配镜,切记不可以随便从地摊上买成镜,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验光之后一般还要试戴,戴上近视镜走一走走、上下楼梯,有任何不适应告知医生进行适当调校。
四、兼顾人群特点
1.高度近视人群:首选高折射率镜片材料,以减少镜片的厚度;
2.中低度近视患者:优先考虑略红色的光学红片或略带蓝紫色的光学可司片,阻断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眼睛;
3.儿童青少年:这个年龄比较好动,应首选光学树脂镜片,保证安全;用眼强度高,推荐防蓝光镜片,过滤有害蓝光保护孩子眼底和视力。
4.雪场、水上作业者等,尽量选用偏振光镜片,可以增加透光率,和提高视物清晰度。
5.注重外在形象者:首先MR镜片,镜片轻薄不易损坏,不易变黄,长久清晰明亮2022-06-21
-
肝癌是中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你是高危人群吗?
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肝癌是中国第四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已位居第二。与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尚未普及肝癌早诊早筛。
肝癌在中国为何有如此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究竟哪些群体属于高危人群?
肝癌成中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
日前,“肝癌早诊早筛云端论坛”在北京举办。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肝癌是中国第四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已经位居第二。
在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下,中国肝癌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不足20%。
《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平均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
“与历史数据相比,癌症负担呈持续上升态势。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在论坛上表示。
数据还显示,2015年全国肝癌新发病例约36.5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0%。
肝癌已是中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60岁以下人群中,肝癌仍是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
中国肝癌发病率为何如此之高?
王红阳介绍,在中国,致死率很高的肿瘤病种半数以上都是消化系统的肿瘤。
据介绍,中国的癌症谱有区别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既有遗传上的差异,也有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有环境的区别。
另外,在专家看来,肝癌在中国的高发病率与肝炎病人人数众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很多专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比如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都是和炎症密切相关。”
王红阳解释说,很多肝炎病人可能经过漫长、复杂的过程后,会变成肝癌病人。
她强调,中国的肝癌患者有80%以上都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而在中国,将近1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和其中一部分的乙肝病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早诊早筛情况不理想
与高发病率形成对比的是,目前在中国,肝癌的早诊早筛情况并不理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以该院的临床数据举例说,通过分析1300余例肝细胞癌特征,极早期和早期肝癌仅占到40%。很多患者在发现就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侯金林强调,早期/极早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长超过5年,相反,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足1年。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普及肝癌的早诊早筛。”王红阳强调。
她以日本举例介绍说,日本通过上世纪90年代起就大力推行高危人群的筛查,特别是针对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医院收治的肝癌病人70%以上都是中晚期的病人,而日本医院收治的70%以上都是早期的病人。
“如果这样去对比两个国家的病死率的话,那我们的病死率一定是非常高的,所以这就是早诊的问题,早诊会对治疗带来很大的优势。”王红阳说。
如果你是这几类人群,请注意!
通过研究,专家发现,肝癌是异质性最高的恶性肿瘤。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病因非常复杂,有多种危险因素,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以及一些代谢性因素,同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是重要因素。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糖尿病也和肝癌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复杂的病因都会促进它的异质性增加。
在专家看来,一些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中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专家称,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
另外,专家介绍,随着技术发展,基因检测技术作为现有临床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也有望为解决肿瘤早期预警筛查的老问题开辟新思路。2022-06-20